你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百科 > 健康宣传 >

健康宣传

控制胆固醇,预防心梗


发布时间:

2017-09-12 11:09

  来源:金坛区人民医院

浏览次数:

浏览次数: [field:click/]

         今年四月初的一天深夜,心内科接诊了一位42岁突发胸闷、胸骨后疼痛病人,诊断 “急性心梗(下壁ST段抬高型),入院后给予急诊支架植入术及降脂治疗,患者病情渐好转。结合患者病史及生化检查结果,发现该患者血脂高,胆固醇10.5mmol/L,无家族史及其他相关发病因素,判断高胆固醇是发生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控制胆固醇的管理措施。
         1.    胆固醇是心梗的最主要危险因素,70%以上的胆固醇是人体自
身合成的,胆固醇不完全是吃出来的。
胆固醇也分“好坏”。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与血管硬化的相关,但与膳食中的胆固醇关系并不明确。胆固醇是一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人体70%的胆固醇是自身合成的,如果健康人群限制摄入,那么身体合成量就会增加,总量并不会减少;研究表明,膳食中的胆固醇很可能增加好胆固醇(H-LDL)的量(比如增加植物油以及海产品等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
  当然,如果病人确诊了血脂异常,或者是家族性的高胆固醇血症,那么就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由于多数的胆固醇是自我合成的,所以单是降低膳食胆固醇,对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效果并不够。
  2. 定期进行血脂检查,知晓自己的坏胆固醇(LDL-c)数值!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测量1次血脂。(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说,我国是脑卒中发病大国,近三年急性心梗的死亡率也在快速上升,发病人群年轻化、农村发病比例上升。在这其中,胆固醇过高是冠心病、全身血管堵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因素,因此病人要积极控制,医生更要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以及管理。
  3. 不同人群(对应的坏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值是不一样的,血脂化验单只显示健康人群的坏胆固醇目标值,非健康人群的目标值应当更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血脂化验单的参考指标多是写给普通人群的,对于糖尿病、冠心病,特别是心梗发作过的病人,血脂化验指标需要更加严格控制。
  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强调,心梗脑梗,预防是第一位的,主动预防,自我管理是治疗的最佳方式。
  4.胆固醇异常的患者,请遵医嘱,该治疗的要积极治疗。
  专家指出,“坏胆固醇”危害极大,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
  5.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等疾病患者,请遵医嘱,坚持长期、充分使用降脂药物治疗,以预防心梗脑梗的复发。
  对于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破。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随着胆固醇的增加,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持续增加。
  6.伴有血脂异常的糖尿病人群和高血压人群,为了防范发生心梗和脑梗,应积极予以胆固醇的管理干预和治疗。
糖尿病患者合并心梗脑梗危害更加严重:糖尿病影响女性激素水平,使女性糖尿病病人发病年龄与男性等同;糖尿病会损害神经,使心梗发作无痛没有警报;糖尿病患者多同时存在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使血管普遍狭窄,多发性梗死常见;并且,发病后预后不良,易发生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脑梗面积扩大加重脑水肿。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胆固醇管理需要非常严格小心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 金坛大道500号
咨询电话:0519-82816099(门诊服务台) 投诉电话:0519-82821553(院办) 邮编:213200
金坛人民医院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