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百科 > 健康宣传 >

健康宣传

浅谈骨质疏松


发布时间:

2024-09-02 14:58

  来源: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

浏览次数:

浏览次数: [field:click/]

 骨质疏松常被称为“隐匿的健康杀手”,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指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

       我们的骨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进行“骨重塑”。骨的形成和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儿童及青少年期,骨骼从大小、强度和矿物质含量三方面增长,骨形成超过骨吸收;至35岁骨容量达到峰值。女性自40岁,男性自50岁起,成骨细胞功能逐渐下降,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相对加强,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的矿物质和有机基质成等比例减少,骨量趋于下降,使骨的机械强度降低,易于发生骨质疏松。
预防控制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关键。乳制品、鱼类、豆类和坚果等食物富含钙和维生素D,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1200毫克钙和800-1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绿叶蔬菜如羽衣甘蓝、芥蓝是良好的钙源。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有限,主要包括油性鱼类(如鲑鱼、鳕鱼)和强化食品,适度日晒也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和碳酸饮料的摄入。控制体重,拥有一定运动量。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有助于增强骨骼。
       避免骨质流失: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物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卧床,适度的日常活动。
发现与诊断
       了解风险因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女性、高龄、家族史、低体重、绝经、饮食缺钙、缺乏运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60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中,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和八分之一的男性患有骨质疏松。女性由于骨骼较轻、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速度加快。如果有家族病史,风险更高。了解自身风险,及早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工具。常见方法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量子计算机体层摄影(QCT)。DEXA检测快速、精准、辐射剂量低,可评估骨密度(BMD),判断骨质疏松风险或监测治疗效果。检测结果通常以T得分和Z得分表示:T得分低于-2.5通常意味着骨质疏松症;Z得分低于-2.0则提示可能有其他影响骨密度的因素。建议50岁以上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评估骨折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其他检查:血液检查可评估骨代谢状况,了解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钙和磷是骨骼主要成分,影响骨的硬度和强度。碱性磷酸酶(ALP)是骨形成的生物标志物,浓度变化提示骨质的活跃状态或破坏情况。这些指标有助于全面评估骨质健康和骨质疏松风险。
疾病管理
       药物治疗: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开具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钙补充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地舒单抗等。例如,双磷酸盐类药物(如阿伦膦酸盐、依本膦酸盐)能有效减少骨质破坏,人工甲状旁腺激素则可促进新骨生长,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物理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综合性治疗方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物理治疗作为非侵入性手段,无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对长期管理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体外冲击波、脉冲电磁场和紫外线治疗。
       定期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能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或骑自行车,并加入两次以上的力量训练。重力训练(如步行、跑步、跳绳)和抵抗训练(如提重、深蹲)均有助于刺激骨骼生长和增强骨质。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茶和咖啡,保持规律作息,确保充足睡眠。烟草和酒精会阻碍钙的吸收,过量饮酒还会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建议每天饮酒不超过两杯,并减少高盐加工食品的摄入。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通过积极预防和控制来管理的疾病。保护骨骼健康,就是守护未来的自己。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关注你的骨骼,为更健康的未来做好准备!
文/戴雨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 金坛大道500号
咨询电话:0519-82816099(门诊服务台) 投诉电话:0519-82821553(院办) 邮编:213200
金坛人民医院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