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阳光渐盛,微风中带着丝丝暖意乡村的田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而打菜籽便是这画卷中最具代表的篇章。
当油菜花的金黄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饱满的菜籽荚,它们压弯了枝头,仿佛在诉说着成长的故事。此时,收获的时刻到了。遥想父母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恰逢周末,我放下手中的工作,决定回家帮忙打菜籽,重温儿时的记忆。收割是打菜籽的前奏。天刚蒙蒙亮,父亲和母亲便手持镰刀,穿梭在油菜田间。他们的动作娴熟而利落,不一会儿,一捆捆油菜杆便整齐地码放在田边。对比父母的操作,我的速度着实汗颜。收割后的油菜杆在田间暴晒几日,打菜籽的重头戏正式上演。
传统的打菜籽工具是连枷,这是一种由一根木杆和由竹片编成的竹排连接而成的农具。使用时,需用木杆手柄使竹排作圆周运动,平稳敲击铺在场上的油菜荚。“学着点,得用巧劲。”父亲抹去额头的汗珠,把连枷递给我。我握紧木柄,学着他的样子抡起,可竹条却软绵绵地拍在秸秆上。父亲手把手调整我的姿势:“手臂要伸直借腰腹的力。””试了几下,终于有了点力道,但总感觉不得要领,于是乎,我还是选择搬运油菜杆和给油菜杆翻身。
打落的菜籽中,还夹杂着菜籽壳和一些杂质。接下来,便是筛选的环节。我们用筛子、簸箕等工具,对菜籽进行细致的筛选。手捧筛子,轻轻摇晃,菜籽顺着筛子眼漏下,留在筛子里的则是干瘪的菜籽英。然后,再用簸箕扬起,借助风力,将较轻的杂质吹走,只留下那一颗颗乌黑发亮、饱满圆润的菜籽。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与细心,每一次筛选,都是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经过一番劳作,看着一袋袋装满菜籽的袋子,母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菜籽,是他们几个月辛勤劳作的结晶。每一粒菜籽,都饱含着阳光、雨露和汗水,承载着对生活的希望。
在乡村,打菜籽不仅仅是一项农事活动,更是一种乡村文化的体现。它见证了农民们的勤劳与坚韧,也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当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那田园间的打菜籽场景,成为了记忆中最温暖、最难忘的画面,在岁月中缓缓流淌,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与生活的诗意。
文/后保中心 丁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