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 视频号

  • 互联网医院

×

期刊文章

首页 | 医院文化 | 期刊文章

胶囊大小的起搏器,您见过吗?

发布时间:2025.07.02

近日,金坛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科主任吕远及何雪松副主任医师携起搏电生理团队成功为一名高龄患者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给他86岁的心脏换上了强有力的“新马达”。

患者,韩大爷,高龄,体型消瘦,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反复出现头晕不适,爬楼时明显,休息后缓解,至我院否心电图示:亚度房室传导阻滞,即收住入院。患者症状易反复,预后不佳,经我院心内科心脏起搏电生理专业团队讨论后建议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

传统起搏器与无导线起搏器的区

别传统起搏器体积大,需要在胸前制作皮肤赛袋并置放两根电极。但由于韩大爷年龄较大且瘦弱,如果植入传统起搏器,导线的断裂、移位、感染,以及起搏器囊袋相关的并发症如:赛袋出血、感染、破溃等发生的风险较高。心内科团队经过了缜密评估,并且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为患者定制了最佳的手术方案--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

手术过程无需切开胸前皮肤做皮下囊袋,也无需经静脉在心腔内植入50余厘米长的起搏电极,只需借助导管递送系统,便将胶囊大小的起搏器固定在心脏右室腔内。经过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心内科团队的紧密协作,40分钟后,顺利完成了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手术。术后程控提示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均良好,术后胸片等均无异常,患者次日便可下床活动,现韩大爷已康复出院。

吕主任介绍:无导线起搏器体积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体积1立方厘米,比传统心脏起搏器减小93%,重量仅约2克。无导线起搏器手术无需经静脉植入心内膜导线,而是以微缩胶囊的形式植入患者的心腔内,因此也无需皮下切口和赛袋,无导线相关并发症,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同时,由于没有赛袋等皮下植入物,植入后的患者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治疗体验,安全性与稳定性也比较好。

健康科普

1.无导线起搏器适用人群有哪些?

存在传统起搏器植入径路异常的患者;反复起搏系统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终末期肾病及血液透析的患者;其他临床情况或合并疾病导致患者植入传统起搏器特别困难或极易发生并发症;永久或持续性心房颤动,预期心室起搏比例低的患者;因为解剖/血管原因无法植入传统起搏器的患者;有美观或职业(体育运动等)需求的患者。

2.出院后需要注意什么?

患者术后48小时应避免爬楼,如果必须要爬楼,请慢慢走上楼梯。出院后,还需注意休息,术后1周内限制负重、下蹲等,避免剧烈运动;无导线起搏器在植入6周后才可进行磁共振检查,检查前后均需专业医生进行程控;避免接触高电量、强磁场环境,禁止超短波理疗。无导线起搏器的程控随访流程和传统起搏器并无显著不同,出院后的随访周期应为植入后的第 1、3、6、12个月,以后则按每半年至1年随访1次。当接近电池耗竭时,应增加随访频率。

文/周玉叶

返回上一页